close

台灣肝病之父

紀念一位偉大的台灣肝病醫學者 宋瑞樓 教授

 

宋瑞樓教授 (1917.8.6 – 2013.5.26)

請上Google網站,可以搜尋到他的照片。

 

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前董事長、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瑞樓 教授,今年526日 因病辭世。我們基金會痛失一位保肝導師,醫學界失去一位舵手,大家都深感哀痛。

 

教授出生於台灣竹 東鎮 醫師世家,就讀日據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,留學日本,取得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。1982年當選為第14屆中央研究院院士,曾任台大醫學院教授、內科主任、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、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、台灣醫學會理事長、衛生署肝炎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。獲頒第1屆總統科學獎及第21屆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等。

 

醫學院求學時期,他發現台灣肝病患者非常多,到院急診都是黃疸、腹水,醫師束手無策。因此,他決定要研究肝病,跟隨啟 蒙 老師澤田籐一郎,研究肝膽腸胃的消化系統醫學,防治肝炎成為他終身的志業。雖然70歲退休,93歲仍然孜孜不倦的教導學生,希望傳承醫術。

 

因為台灣流行病學長期的研究,證實BC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元兇。 宋 教授所率領的台大研究團隊,確定B型肝炎是由血液、體液傳染,建議將GOTGPT納入捐血篩檢項目,阻斷輸血感染B肝。力主引進B型肝炎疫苗,推動肝炎防治計畫,促成孕婦全面篩檢B肝,新生兒免費施打B型肝炎疫苗,阻斷母嬰垂直傳染,讓新生代免於罹患肝癌的危險。台灣的防治經驗,成為全球對抗B型肝炎的典範。

 

1970年代,全球的醫學界,非常努力的研究B型肝炎病毒,宋教授的實驗室也不例外。有兩位學生施炳麟醫師和廖運範醫師分別發現一種較大的蛋白質,和表面抗原不相同,向教授報告,教授說可能是表面抗原亞型。因此,沒繼續追蹤下去。1972年,瑞典學者Espmark發現病毒複製時,核心抗原會釋出大的蛋白質,以他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命名,稱作e抗原。很可惜,如果鍥而不捨的研究,也許我們早先發現,當然就不叫e抗原了。由此可知,醫學研究的嚴謹和困難程度。

 

教授使用胃鏡,完成國內第一例人體胃部檢查。並引進精密儀器,進行胃潰瘍、胃炎、胃癌鑑別診斷,開啟早期胃癌探討,成為台灣消化內視鏡之父。他利用肝穿刺針管作肝切片,發現慢性活動性肝炎,為國內第一位證實慢性肝炎存在的學者。他對研究及醫療工作非常認真,以病患為尊,身體力行,作為學生的典範。

 

為了宣導肝病防治,他與學生 許金川 醫師、社會善心人士,共同成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。十九年來,走遍離島和所有偏遠鄉鎮村落,透過肝炎篩檢及衛教演講,呼籲民眾檢驗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。記得定期追蹤,抽血和照腹部超音波檢查。以期及早發現、立即診治,避免遺憾。

 

教授認為討論學問無階級之分,師生應共同研究。並視醫學為良心事業,看到健保制度下,醫病關係緊張、疏離,非常自責,認為自己沒把學生教好,衷心期盼改善醫療環境。在和信醫院當院長時,每天都很開心,因為他在這所醫院,慢慢看到了台灣的醫療品質改善的可能性。

 

88年我在和信醫院,作肝癌手術,術後第二天就下床走動。有一次搭電梯下樓,一位年長醫師問我到幾樓,幫我按樓層。我看了名牌,才知道是院長。非常和藹可親的長輩,是我對教授的第一印象。後來,我到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擔任諮詢志工,曾經會面一次,僅向他致敬,沒能聆聽教誨。如今哲人辭世,感傷之後,我將更努力為病友服務,表達我對他的崇敬。

 

教授一生行醫濟世,是台灣及世界研究肝炎的先驅。術德兼備是身教、言教的良師,其精神長存醫界,病人永遠感佩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和

新成立的好心肝診所,每一位工作人員,會更加努力,去完 成宋 教授的願望。

 

肝炎宣導志工   胡敏雄  謹誌   102728日 世界肝炎日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r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