胰臟癌和胰臟神經內分泌瘤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08.3.13 增修

 

胰臟位於後腹腔,扁長形狀,分成3個部位。頭部連接十二指腸,中央為體部,末端尖細

是尾部連接脾臟。胰臟有3種細胞:腺泡、胰管、神經內分泌細胞。

主要功能有二:

1.內分泌作用:分泌胰島素,調控血糖。

2.外分泌作用:分泌消化性澱粉、蛋白、脂肪三種酵素到腸道,幫助消化。

 

胰臟癌主要為胰腺癌,好發於45歲以後,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,罹癌機率男性與女性

比為1.3:1。胰臟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,胰臟又位於後腹腔,超音波檢查時很容易被胃部

食物和大腸內氣體影響到檢查結果,所以八成以上患者一確診就是末期,它是存活率最低

的癌症,被稱為『癌王』,五年存活率低於7%,平均存活僅3個月到6個月。

 

胰臟癌有多種:主要為胰腺癌、部分會分泌黏液、胰臟神經內分泌瘤。

胰臟癌的致癌因子有:

1.抽菸。

2.不良飲食習慣:嗜吃肉類、高油脂、高糖、不吃蔬果。

3.慢性胰臟炎反覆發作。

4.50歲後罹患糖尿病第二型。

5.極度肥胖。

6.家族史、人種。

7.基因突變 PRSS1SPINK1KRAS

8.作過胃、膽囊切除術。

9.年紀大。

如果有血糖過高、合併體重減輕、腹痛痛感延伸到背部、有黃疸症狀,都應留意可能是

胰臟癌,建議高危險族群要再做超音波、核磁共振等進一步影像學檢查。

家族有罹患胰臟癌,建議在30歲就要定期作癌篩。

 

 

胰腺癌:

是胰臟外分泌系統的胰管上皮細胞癌化,全部都是惡性的。初期通常沒有症狀,很難早期

發現癌變,其轉移和惡化程度很快,所以治癒機會相當低。黃疸為其表現的第一現象,

大部分黃疸出現,都在癌症晚期。只有胰頭的癌瘤,阻塞總膽管引起黃疸,容易早期發現。

除了出現黃疸,長期上腹痛、噁心、容易疲倦、胃口不佳和體重減輕,都是徵兆。

 

檢查儀器:

腹部超音波可以初步檢查,但常常會被腸氣遮蔽。電腦斷層掃瞄、磁振造影、正子攝影和

核醫檢查都可確診。

目前最好的方法:使用內視鏡超音波,深入胃內,隔著胃壁;或是深入十二指腸,隔著

腸壁;緊貼著胰臟表面作檢查,可以偵測到1公分以上的癌瘤。

癌症指標CA19-9糖鎖抗原可以作為診斷的輔助,因部分患者癌指數不會升高,所以不適合

作篩檢判定。

 

胰腺癌以手術切除、化學和放射線療法為主,胰體和胰尾手術較安全。胰頭因為周圍鄰近

十二指腸、胃、膽囊、上端空腸等器官,需一併部分切除與接合,是一項大手術,即外科

手術中最著名惠普式手術(Whipple operation),風險頗高。

除了傳統手術外,達文西機器人手臂的微創手術,讓傷口小、感染風險低,復元快,是

另一項選擇。術後復發率高,必須作輔助性化療。

化療有傳統的針劑藥物、新的口服藥S-1,存活率因而提升。晚期無法開刀的患者,台灣與

日本合作的第3期大型臨床試驗,證實口服藥S-1具療效又方便服用,但尚無健保給付。

因為胰臟分泌化學物質刺激腹部神經,非常疼痛,用嗎啡、甚至外科阻斷脊椎神經止痛。

末期或擴散時,只能緩解症狀,減少黃疸、腫瘤壓迫消化道、腸脹大、腸子不動、腹脹、

腹水、敗血症、肝轉移等的疼痛。

 

平常須注意,避免胰臟反覆發炎。胰臟炎的危險因子:

1.喝酒,男性居多。酒精代謝產物傷害胰臟細胞,造成胰臟發炎。

2.膽結石,女性居多。結石卡住胰管,導致胰液蓄積,胰管內壓力過高、排不出

  來引起發炎。

3.三酸甘油酯過高。水解後的脂肪酸傷害胰臟細胞,造成細胞壞死、胰臟發炎。

4.膽汁淤積。

5.藥物引起。

 

全球醫學界一直很努力想找出胰腺癌(癌王)致癌機轉,最近國內研究證實,糖代謝異常

是致癌原因,高糖將增加蛋白質糖化,影響胰臟細胞的DNA修補,導致KRAS基因突變與

細胞癌化。

 

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李文華院士的研究團隊和中國醫藥大學、台灣大學等校合作

探討。研究指出:超過94%的胰腺癌患者,有KRAS基因突變,此基因扮演的角色如同是

促使細胞分裂的『油門』,一旦突變,油門失控,會導致細胞異常分裂、生成癌細胞。

分析25名胰腺癌患者組織,發現只有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胰臟細胞當中有KRAS基因

突變,其他器官組織則沒有;無糖尿病的胰臟癌患者所有器官都沒有該基因突變。

只有糖會讓胰臟細胞產生基因變異,高糖、高脂飲食只會影響胰臟癌化,不會影響其他

器官。這項研究已刊登於『細胞代謝』國際期刊上。

 

人體攝取葡萄糖會產生dNTP的核苷酸,是基因組生成與複製不可或缺的材料。

攝取過量的葡萄糖,會讓胰臟細胞內蛋白質醣化修飾的路徑改變,導致調節dNTP量的酵素

活性降低,細胞內dNTP的產量不足,胰臟細胞基因組在複製、修補過程中,因原料不足而

發生錯誤,引發KRAS基因突變與細胞癌化。

 

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內科張毓廷醫師表示: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在200mg/dl,胰臟細胞損傷

風險是正常值100 mg/dl的兩倍;在400mg/dl時,損傷風險則為4倍;平均血糖值在100 mg/dl,

就不會有任何損傷。因此,不是說完全不能吃糖,如果能減少含糖飲料、甜食等日常攝食

習慣,就能有效預防胰臟癌。

 

胰臟神經內分泌瘤:

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PanNETs、PETs,或PNETs。

是胰臟胰島細胞或其他內分泌細胞癌化病變,外科認為全部是惡性的,就是0.5公分腫瘤

也要儘快切除;但健保認為「非重大傷病」,因為以前醫界不清楚疾病的惡性程度,

稱它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,其實應該稱作胰臟神經內分泌癌,較正確。帶走蘋果電腦

創辦人賈伯斯性命的腫瘤,就是PNETs。

胰臟內控制荷爾蒙分泌細胞病變,腫瘤又分泌過量的荷爾蒙,導致病人產生神經內分泌

相關症狀。除了胰臟,氣管、食道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直腸、闌尾、肺臟、肝臟都有

神經內分泌瘤。

 

PNETs有兩種:

1.功能性類癌腫瘤,會分泌血清素的荷爾蒙,症狀:呼吸道阻塞、糙皮症、腹痛、

  血便。

2.非功能性類癌腫瘤,不會分泌血清素的荷爾蒙,症狀:臉潮紅、心臟病、腸胃

  出血、腹瀉、皮膚紅疹。

WHO採用分類指標:

1.腫瘤細胞分化良好或分化差。

2.腫瘤成長速度指標:細胞分裂指標Ki67+細胞數G1、G2、G3。

 

PNETs是胰臟內胰島細胞癌化病變,好發於50歲成人,確切成因尚不清楚,僅知與基因

突變有關,少數可能由家族遺傳所致。大部分患者初期沒有症狀表現,少部分會出現

腹瀉、低血糖、低血鉀、皮膚疹、體重減輕,因為沒有專一性的症狀,不容易確診,

患者常常花很長時間進出醫院檢查。

胰臟在後腹腔,需要切開很大的傷口,才能進行腫瘤切除手術,周邊血管較為扭曲,

增添手術的困難度。

腹腔鏡螢光顯影胰臟腫瘤切除術,是在手術中注射靛氰綠藥劑,讓血管分布和走向清楚

顯現,輔助手術進行時不會傷及周邊組織細胞及血管,縮短手術時間,患者術後疼痛

少、復原快。

 

罹患PNETs有下列症狀,請多留意:

咳嗽、氣喘、慢性腹瀉、反覆性胃潰瘍、低血糖嚴重飢餓感、盜汗、熱潮紅、心悸、

發熱、皮膚炎。建議您出現症狀心有疑慮,請早就醫,把握治療黃金期。

 

PNETs不容易確診,常常耽誤治療。腫瘤長在胰臟部位不同,手術依照部位處置與胰腺癌

一樣,但術後非常好。

藥物有標靶藥物、分子藥物、荷爾蒙制劑和血管新生抑制劑等。

台大醫院胰癌病友網站:www.ntuhpan.com,敬請參閱,謝謝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r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