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十二、其他肝病:與B and C肝炎無關,平常並無症狀,通常是作腹部超音波檢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時發現的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09.6.30    增修

 

1.肝血管瘤:

血管瘤的形成原因:肝臟內異常增生的微血管、動脈末梢畸形、血管內皮細胞

增生、性激素、口服避孕藥、不明原因。分為4種:海綿狀血管瘤、血管內皮

細胞瘤、硬化性血管瘤、肝毛細血管瘤。

 

血管瘤在肝臟內呈暗紅、藍紫色的囊樣隆起。是良性的腫瘤,多數沒有症狀,與

肝癌無關。有單一和多發性,成長緩慢,病理研究血管瘤對正常的肝臟沒有影響,

定期追蹤檢查即可,目前沒有適合的藥物。

海綿狀血管瘤與血管內皮瘤成人和小孩都有,血管內皮瘤小孩較多。血管瘤的

生成與女性荷爾蒙有關,好發於女性20至40歲期間。女性服用避孕藥或懷孕期間,

性激素促使血管瘤急速成長,甚至破裂,應該特別留意。

 

血管瘤5公分以上,應更加留意。少數體積超過10公分,壓迫正常肝臟組織,會

出現腹部不適、肝腫大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狀;輕微的碰撞,可能自動

破裂,引發腹腔大量出血;也有可能造成心臟過度負荷,發生心臟衰竭;或是

突然急速增大,可能惡化癌變,應立即手術切除。

其他如:血管瘤每年增長2公分、凸出肝臟邊緣、鄰近肝門靜脈、反覆膽結石

發炎,建議手術治療。

 

超音波檢查:

典型的肝血管瘤裡面富含血管介面,超音波檢查呈現高回音性、高亮度的影像

特徵,可以此作為診斷的依據。

大血管瘤內部充滿血液,切片出血風險很高,若非必要,臨床上不會輕易做

肝穿刺檢查,小血管瘤出血風險當然相對較低。

血管瘤呈現白影,非典型的小肝癌也會呈現白影,真的不容易鑑別,也會彼此

誤診,所以核磁共振是診斷血管瘤最佳的工具。

 

 

血管瘤的併發症:

急性腹痛、急性腹膜炎、腹腔內出血、肝腫大、血小板低下、

凝血功能低下、肝囊腫。

 

治療方法有二:

1.手術療法:肝血管瘤切除術、肝葉切除術、肝動脈結紮術、術中冷凍治療。

2.非手術療法:局部放射療法、動脈栓塞療法。

 

2.肝囊腫:俗稱肝水泡。

       它是一個密閉的囊腔,內部蓄積體液,由單層的表皮細胞包圍著。稱作氣泡,

不是很恰當。可能是先天胚胎發育時留下來的,或因外傷、肝臟發炎,成年

後才長出來的。

單純性囊腫成長緩慢,不會影響肝臟功能,患者可以和囊腫一輩子和平共存,

定期追蹤檢查即可,目前沒有適合的藥物。囊腫超過10公分,醫學上稱為巨大

肝囊腫。若是長大到6公分以上,可能引起腹脹、腹痛、噁心和嘔吐,更要小心

避免碰撞,造成破裂或腹內出血。

治療方法有二:

1.可以作內科囊腫液抽取或硬化治療。

2.外科手術切除。

 

多發性囊腫可達數百顆,與遺傳有關,隨著年齡增長,囊腫數目會變多、體

積增大,造成肝臟腫大,轉為慢性肝炎。這類家族也可能有腎臟多發性囊腫,

其併發症為高血壓、腎臟病變、血尿、腎衰竭,嚴重性勝過肝囊腫,絕對不

可亂服成藥或偏方。

肝囊腫內部是清澈的液體,腹部超音波很容易鑑別,如果內容物很黏稠,或

是表皮細胞肥厚,就要再以其他影像檢查來佐證。

 

3.肝鈣化點:

鈣化點在肝臟本體的內部,可能因感染,病灶留下的鈣化現象。有單顆也有多發,

單純的鈣化點只是鈣質的沉積,不會對肝臟造成影響,持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。

 

4.局部結節增生:肝細胞發炎所形成的肉瘤,小的有1公分,大的有10到20公分。

      好發於女性,是良性的腫瘤,持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。

      局部結節增生在影像檢查時,經常可以看到腫瘤中心有結疤組織,有時還可見到

      1條肝動脈分支進入腫瘤的中心,再向四周分散開,醫生依據這個特徵來排除

      肝細胞癌或血管瘤。

 

5.局部脂肪病變:肝臟內有一小區域形成脂肪肝,1顆或數顆,超音波檢查是高回音

      性白影的腫瘤,它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動,腫瘤大小、位置都會改變,是一種良性

      瘤,不需服藥,持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。

 

6.肝腺瘤:

長期服用濃度較高的避孕藥、女性荷爾蒙或先天性肝臟醣質代謝異常引起的,

好發於女性。腺瘤較少見,甲種胎兒蛋白數值不會升高,輕者會腹痛,重者破

裂出血。因為容易破裂,大量出血,部份會轉為肝癌,應儘早手術切除。服用

避孕藥者應先停藥、觀察。

 

7.罕見的疾病:

     肝臟神經內分泌瘤、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,定期追蹤或手術切除。

 

十三、膽囊疾病:

1.膽囊結石:俗稱膽結石

共有4種:膽固醇結石、黑色素結石、棕色素結石和混合結石。膽汁淤積形成黃色

的膽固醇結石。

肝硬化、溶血性貧血形成黑色素結石。細菌感染形成棕色素結石。

膽囊結石的成因:結石有核心、膽囊功能失常、膽汁成分改變。膽囊結石有0.08%

病變成膽囊癌,20%引發膽管結石。

 

膽結石的危險因子有4F、5F、7F的說法:Faso肥胖、Female女性、Forty40歲以上

(尤其老年人)、Family history家族病史(4F)、Fertility多產婦(5F)、Fast長期

禁食、Flatulence腹脹(7F),他們得膽結石的機率較高,都應該定期追蹤檢查。

 

膽結石的疼痛大都在右上腹,牽連到右肩膀,同時伴隨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疼痛

為持續性,約30分鐘以上,但不會超過6小時,一定是發生在餐點之後,尤其是

吃完大餐以後。

膽結石反覆感然造成發炎、沾黏,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,如:敗血症、

結石卡住膽囊管引起急性膽囊炎、卡住總膽管引起黃疸和膽管炎、卡住十二指腸

引起膽石性胰臟炎。

 

治療方法:

腹腔鏡膽囊切除術、傳統手術;歐盟有內視鏡治療膽結石(囊內取石),美國

仍在臨床實驗,國內尚無。膽囊結石以腹部超音波檢查最為有效;腹腔鏡手術

安全性高、住院時間短、復原快。

 

  膽結石不可能用體外震波碎石排出體外,原因有三:

  a.膽囊內的結石會跑來跑去,無法定位。

  b.膽囊出口的膽管,管徑非常細小,一旦被震碎的細小結石卡住,反而會引發

   嚴重的疼痛和發炎。

  c.震碎的細小結石掉入總膽管末稍,容易引起胰臟炎。

 

2.膽囊瘜肉:

膽囊壁的最內層是黏膜層,上面隆起的小結節,就是瘜肉。瘜肉有膽固醇瘜肉、

腺體肌肉增生、發炎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。平時無症狀,多數是健檢發現的。

腺瘤性瘜肉容易癌變。膽固醇結晶黏在囊壁,看似瘜肉。

瘜肉小於1公分,應定期追蹤。膽結石重複發炎和瘜肉超過1公分,局部轉化為

膽囊癌的機率約20%,建議以腹腔鏡手術切除。大於1.5公分或快速成長者,有

80%可能惡性,應儘快以傳統手術切除,並觀察是否有局部侵犯。

瘜肉用腹部超音波檢查最為有效。腹腔鏡手術安全性高、住院時間短、復原快。

 

3.膽囊癌:

     膽囊癌好發於60至70歲的患者,原因不很清楚,早期通常無症狀,與慢性膽囊細菌性

    感染或結石發炎有關,腺瘤性瘜肉也有早期膽囊癌的病例,腹部超音波是最理想的

    篩檢儀器。

    有下列症狀:慢性或反覆性膽囊發炎、超過1公分的瘜肉、瘜肉處局部膽囊壁增厚、

    懷疑是腺瘤性瘜肉(不論大小),都建議儘快切除。可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傳統

    手術,若無法切除乾淨,再作化療或電療,可惜效果不佳。早期膽囊癌的預後較佳,

    晚期的預後相當差,通常只能採支持性或治標的治療。

 

4.膽囊切除的影響:

膽囊切除後,肝臟沒有貯存和濃縮膽汁的功能。

手術以後6個月內,患者飲食宜清淡,過度油膩飲食,會拉肚子或嘔吐。

半年之後,身體會自行修補,總膽管稍為擴張,有滯流膽汁的作用,會適量的

消化脂肪,患者只要正常的均衡飲食,不用過度擔憂。

 

十四、膽管疾病:

1.肝臟的結石:

結石沉積在肝臟的膽道叫肝內結石,沉積於肝外膽管和總膽管稱為肝外結石。

以色素結石居多,原因有:

1.膽道因為細菌和寄生蟲引發感染,產生結石;結石又引起感染,不斷的重複。

2.膽道因為感染、創傷或膽道檢查刺激造成狹窄,膽汁淤塞引起感染,產生結石。

3.先天性膽道狹窄或膽道硬化也會產生結石。若是長期反覆感染,就會刺激膽道

    增生惡性細胞,是膽管癌的前期。

 

長期慢性膽道結石,引發膽道阻塞、肝膿瘍、胰臟炎和肝硬化。腹部超音波會被

  空氣阻擋,採內視鏡超音波、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、電腦斷層掃瞄、核磁共振等

  檢查方法較佳。

治療方法有:內科服用抗生素、溶石藥、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、內視鏡取石術。

外科手術切除。

 

2.膽管癌:又稱膽道癌。

敬請參閱另一篇 膽管癌專頁筆記,謝謝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r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