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為何容易轉移到肝臟,如何治療?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08.2.5 增修

 

大腸癌是長在結腸、直腸及肛管內的癌症。

發生率在升結腸約30%,橫結腸約10%,剩下60%以上則發生在降結腸、乙

狀結腸、直腸和肛管內。

大腸癌瘤分為4期:

第1期 腫瘤侷限在黏膜上。

第2期 已經侵犯肌肉層。

第3期 淋巴轉移。

第4期 遠端轉移,通常都會轉移到肝、肺、卵巢等部位。

腫瘤所在部位不同,臨床症狀當然有所差異,如疼痛、出血、貧血、腸阻塞等。

 

胃腸道的血液會將吸收的養分送到肝臟解毒、代謝和合成維生素,所以大腸癌細胞

很容易隨著血液侵犯肝臟。轉移到肝臟的癌瘤,仍然是大腸癌,必須以大腸癌的藥物

來治療。發現大腸癌時,已經有肝轉移的患者約30%,手術後才轉移的約30%,所以

大腸癌轉移到肝臟比率大概有60%。

 

大腸癌只侷限在肝內,沒有肝外轉移或淋巴轉移,小型癌瘤可以比照治療肝癌的方法,

用電頻燒灼、手術切除、釔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或其他療法。如果癌瘤較大,

依據病灶基因檢測,選擇有效的化療藥物或標靶治療,將癌瘤縮小,再電燒或切除;

患者應該把握機會,儘快手術。

 

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:

1.以5-FU(友復、好復)為基底,搭配葉酸、草酸鉑及抗癌妥CPT-11。

連續輸注5-FU / 葉酸衍生物併用抗癌妥-簡稱FOLFIRI。

搭配鉑化物(第3代白金化療藥物)-簡稱FOLFOX。

3種藥物同時使用,再加上不同的標靶藥物組合。

2.口服化療藥:友復UFUR及截瘤達。

3.新的化療藥物:朗斯弗TAS-102,嵌入癌細胞的DNA讓DNA損傷,並抑制

  腫瘤生長和新生血管。

 

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分為兩大類:

第一類:

1.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或其受體的單株抗體,抑制腫瘤生長、新生血管和轉

  移。第一線用藥癌思停,第二線標靶藥物柔癌捕、欣銳擇。這類標靶藥物須

  與化療藥FOLFIRI、FOLFOX合併使用,療效會更好。

2.口服的多重激酶小分子抑制劑,針對VEGFR-1, -3、RAF、BRAF等標的物,

  抑制腫瘤生長、新生血管和轉移。如:癌瑞格。

第二類:

1.針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,抑制腫瘤細胞增殖,讓細胞凋亡。

  如:第三線用藥爾必得舒、維必施。這類標靶藥物也須與化療藥FOLFIRI、

  FOLFOX合併使用。

2.大腸直腸癌患者有特殊的BRAF V600E突變,標靶藥物除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

  的單株抗體,還需要再使用另一種標靶藥物日沛樂,才有療效。

 

大腸直腸癌的免疫藥物:

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-4、PD-1、PD-L1的結合,增加T細胞活性,能夠獲得治療成效。

如:保疾伏、吉舒達、癌自禦。

CTLA-4抗體:益伏。

 

大腸癌轉移到肝臟,初期沒有明顯症狀,末期才會出現發燒、黃疸、腹水和體重減輕

等症狀。雖然根除肝內的癌瘤,仍然會復發。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,抽血檢查大腸癌

癌胚抗原CEA、肝發炎指數GOT、GPT和照腹部超音波,可以及早發現轉移的癌瘤。

 

大腸癌轉移到肝臟,比起其他癌症轉移到肝臟,它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好。

大腸癌若侵犯到骨盆腔周圍組織或轉移到周圍淋巴腺,可以用放射治療,作為輔助性

治療。

 

大腸癌患者術後3年為復發高風險期,即使非末期患者經手術切除癌瘤接受化療,仍然

20%的復發風險。建議患者應每3個月回診追蹤,新的大腸癌腫瘤標記DR-70,可以

藉由抽血判讀,儘早發現癌細胞復發跡象,需自費約45千元,有助於早期治療。

 

如果能早期發現,原位癌被診斷和治療的效果就非常好,五年的存活率高達80%以上。

相對於晚期癌瘤遠端轉移,五年存活率只剩10%

所以大腸癌是一個能夠透過篩檢追蹤而達到預防的癌症。

大腸鏡是最佳診斷大腸癌的利器,它可以偵測出95%的癌瘤,偵測到瘜肉、同時作切片

或施行瘜肉切除術,也可以偵測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點、同時止血。

 

預防勝於治療,如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?

1.天天蔬果彩虹579

 13歲以上男性每天9蔬果、女性7蔬果,12歲以下兒童5蔬果。

 少吃肉類,儘量避免吃煙燻、燒烤食物。

2.維持每日運動,心跳增加20%,最少30分鐘。

3.兩年一次免費健保大腸癌篩檢:

 國人大腸癌多發生在50以後,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,健保補

 5074歲的民眾,每2年作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,請大家踴躍參

 加篩檢。

 糞便潛血反應,有兩種檢驗方法:

  化學法:檢驗糞便的鐵含量,準確性稍差。

  免疫化學法:檢驗紅血球的血色素,準確性高。

 定期糞便潛血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,並有效降低20%死亡率。

 

大腸癌篩檢與必須定期回診追蹤的對象,分為三大族群:

1.一般性風險:

  五十歲以上,沒有臨床症狀的民眾。

2.增加性風險:

  以前作過大腸鏡檢查,有發現瘜肉的民眾。

  結腸直腸癌術後的患者。

  有結腸直腸癌家族史的人。

3.高風險性:

  基因診斷或臨床診斷符合家族性瘜肉症的患者。

  遺傳性瘜肉性大腸癌患者。

  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。

如果您是高危險群患者、有排便習慣改變、便血、慢性貧血患者或年齡超過五十歲,

大腸鏡檢查是絕對有必要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r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